English 旧版网站

发现最美科普图书
——《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

来源:
信息服务部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28日
 

翻开这本书,你将听到隐藏在岩层褶皱深处唱响的地球生命史诗。

——它讲述过去,更关乎我们的未来。

从惊艳到震撼

去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重要成果集中发布,本期荐书特选该主题相关的优秀书籍。首先被书名惊艳——《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折叠”一词如今颇为流行,无论是时间折叠、空间折叠,还是里约折叠、北京折叠。《现代汉语词典》中,“折叠”意为“把物体的一部分翻转和另一部分紧挨在一起”。“山海折叠”一词完美诠释了青藏高原:亿万年、大陆板块、山峰和海洋 ,时间和空间在此折叠。

该书的内容更是令人震撼,鲜少见到如此硬核的科普读物,作者是在用做科研的态度做科普。书中科学资料翔实、文笔流畅、插图精美,作者将折叠的岩层和亿万年的时光层层展开,“全景式地呈现了青藏地区两亿年以来由海到陆、从暖湿低地到高冷冰原的环境变化,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它从‘史前海怪的领地’、‘热带植物的乐园’进而成为‘冰期哺乳动物的摇篮’和人类定居地的转换”。本书还有一个显著特色——作者亲自绘制了大量原创的化石标本素描和古环境复原图,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该书装帧精美,尤其是封套设计,巧妙地将整本书的精要内容以艺术画面的形式完美呈现。封套以深蓝色为背景,下半部分描绘的喜马拉雅山脉采用黑、白、金三色抽象笔触表现,山脉上方游弋着一幅白色的西藏始攀鲈鱼骨化石素描图。封面最上方,标题“山海折叠”四个醒目的白色标准宋体字,呈现出化石般的斑驳质感,下方一行小字标明著者和副标题,小字前方隐约可见一行斜向左上的人形和地形剪影,生动再现了科考队员负重攀登的场景。封套背面则是作者亲手绘制的“青藏高原史前宝藏图”。

核心特色

l科学深度与权威认可

作者吴飞翔,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古生物学博士,拥有超过15年的青藏高原科考经验,曾数十次带队深入高原腹地。他的科研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顶级期刊,专业背景深厚。

本书入选2025年1月—2月“中国好书”榜单,该评选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协会主办,代表国家级图书质量认可。

l一部高原的生命演化史诗

跨越两亿年的地质剧场。书中以生动笔触还原青藏高原从特提斯海洋到“世界屋脊”的巨变:海洋时期——2亿年前的鱼龙、旋齿鲨化石,证明青藏曾是温暖浅海;陆地崛起——4700万年前的棕榈叶、攀鲈化石,揭示这里曾似“热带香格里拉”;高原形成——三趾马牙齿的演化(低冠→高冠),直接印证草原扩张与海拔抬升。

关键物种的演化奇迹。会“走路”的鱼——攀鲈用鳃上器穿越干涸河床,是600万年前干热河谷的生存杰作;冰期动物摇篮——札达盆地的披毛犀、北极狐化石,说明青藏曾是冰河世纪动物的“训练营”;灭绝巨兽档案——体重达24吨的史前巨犀,相当于4头非洲象,曾漫步于青藏低地。

l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书中包含300余幅手绘科学图,均由作者亲自绘制,包括:古生态复原图(如2600万年前的攀鲈生态场景)、化石解剖素描(如三趾马腿部骨骼显微结构)、青藏地块汇聚示意图等。这些插图不仅精准传递科学细节,更赋予学术以诗意美感。

科考现场的沉浸叙事。作者以亲历者视角,带你体验科学家在极端环境中的坚持:惊险发掘——在羌塘盆地酥脆岩层中剥离鱼龙化石,“每平方厘米耗时半小时”;高原温情——夜晚躺卧荒原,面朝星河听恩雅与许巍,直到手机电量耗尽;生死挑战——车辆陷落泥潭、缺氧头痛中坚持作业的真实记录。

l科学与人文价值的双重共鸣

传承科考精神。书中回顾了从1970年代首次青藏科考至今的探索历程,致敬几代科学家“不畏艰辛、求真务实”的科研信仰。

启示当下生态保护。鼠兔作为“高原生态工程师”对土壤的修复作用;气候变暖迫使岩羊向雪线退缩的现状。作者提出理解演化历史,方能守护未来生态平衡。

写在最后

《山海折叠》既是一部古生物学的深度科普,也是一本充满人文温度的科考手记。如果你对地球亿万年间的生命变迁与地质奇迹怀有好奇,或渴望一探科学家在“世界屋脊”上的真实探索故事,那么吴飞翔研究员所著的《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无疑是一部值得你打开的作品。

索书信息

《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

作    者:吴飞翔 著

出 版 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1

索 书 号:58.318265/6018

馆 藏 地: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