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中国网记者采访了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艾超世(Charles Aylmer),了解到该馆即将在本月上线的数字图书馆公开展出其珍藏的稀有中文文献资料。
自1632年白金汉公爵赠送该馆第一批书籍开始,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中文文献资料的历史已超过380年。从其藏书范围和收藏质量上,剑桥大学图书馆都堪称世界上最好的中文图书馆之一。
作为中文部的主任,艾超世对全馆的所有中文藏书的书目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也时刻关注着英国各研究机构的中文文献研究进展。他提到,即将公开的中文古籍中将包括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珍贵资料和稀有的古代甲骨文文献。艾超世说,这些甲骨文文献“可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中文文献资料”。
实际上,让人倍感珍贵的除了这些无法复制的孤本,还有其来之不易、机缘巧合的过程。
比如,让人唏嘘不已的太平天国史料,是由1897年到剑桥大学任职的第二位中文系教授H.A.翟理斯在中国用心搜集才得以保存。当时翟理斯作为英国使臣被派往中国,而1850-1864年间正值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他亲历其中,利用工作之便有心搜集相当一部分记录当时历史的文献,包括太平天国出版物。而不久之后,此类出版物就被清政府悉数焚毁,中国大地再无存留。如今,只有剑桥图书馆这些被小心安放的孤本,还记录着当时岁月的动荡和喧嚣。
而作为该馆如今保存完好的800余块中国甲骨文,则来自英国前外交官和汉学家金璋(Lionel Charles Hopkins)在1952年的捐赠。对于这些史料的获取,按艾超世的说法是,全依赖图书馆长年累月所获的捐赠,因为中国法律规定1949年以前的出版物只有经过特批才能运出国门。
尽管这些古籍资料的稀有和珍贵,艾超世却认为剑桥图书馆看重的并非是它们的稀有,而是它们所承载的内容。而为了将这种稀有资源使用率达到最大化,该馆也通过各种方法来拓展人们获取这些文献资料的途径,以供学者们使用。如果有学者需要进行研究文献装订,那么他们可以接触到馆藏的原始文献。如果仅需要研究文献内容,图书馆则会提供印刷材料或数码拷贝。当前大部分文献或已印刷出版,或是正处于数字化的进程之中。
艾超世对中国经典文献的热情,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未来满怀期许。然而实际情况是,尽管目前很多英国的大学忽然之间接连开设了中文系,但是除了剑桥、牛津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以外,很少有大学能真正提供一个让人严肃研习中国经典典籍的机会。
(http://www.clcn.net.cn/modules/information/view.php?id=1366)